
根據意大利機床協會(UCIMU-SISTEMI PER PRODURRE)統計的最終數據,2022年意大利機床、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的產值達到72.80億歐元,與2021年相比增長了15%。消費額增長了26%,達到63.11億歐元,國內交貨量(38.12億歐元;+21.6%)和進口量(24.99億歐元;+33.3%)均有所增長。2022年的出口額也增至34.68億歐元,比上年增長8.5%。出口與生產比率從2021年的50.5%降至2022年的47.6%。
2022年意大利機床、機器人和自動化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是美國(4.82億歐元,+43.5%)、德國(3.06億歐元,-13.3%)、中國(2.26億歐元,-0.7%)、法國(1.93億歐元,+9. 6%)、波蘭(1.88億歐元,+6.2%)、土耳其(1.24億歐元,-3.9%)、西班牙(1.19億歐元,+19.7%)、俄羅斯(0.99億歐元,-3.9%)、墨西哥(0.84億歐元,+5.2%)和瑞士(0.74億歐元,+36.8%)。
意大利機床、機器人和自動化行業的積極表現對產能利用率產生了積極影響,其年均利用率從2021年的80.2%大幅上升至2022年的86.6%。訂單組合也在增加,達到8個月的保證生產,而2021年為7.3個月。
01
2023年預測
根據UCIMU的預測,2023年意大利機床、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行業將以積極的趨勢結束,但上半年的訂單量處于停滯狀態。
2023年意大利機床、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產值預計將達到77.5億歐元,比上年增長6.5%,從而創下該行業歷史新紀錄。
機床、機器人和自動化產品的消費額將達到破紀錄的68.35億歐元(+8.3%),這將推動制造商向國內市場供貨,達到41.55億歐元(+9%)。進口也將增長,達到26.8億歐元(+7.3%)。出口將增長到35.95億歐元(+3.7%),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在2023年前三個月,意大利機床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是美國(1.26億歐元,+35.4%)、德國(8900萬歐元,+43.8%)、中國(5550萬歐元,+23.3%)、法國(5400萬歐元,+33.9%)、波蘭(3800萬歐元,+10.2%)、土耳其(3400萬歐元,+86.8%)、墨西哥(2900萬歐元,+49.7%)、捷克(2700萬歐元,+118%)、西班牙(2500萬歐元,-16.5%)和印度(2400萬歐元,+38.9%)。
02
關于工業政策的意見和建議
UCIMU-SISTEMI PER PRODURRE主席Barbara Colombo發言
UCIMU-SISTEMI PER PRODURRE主席Barbara Colombo表示:“如果我們分析2021-2023年這三年的趨勢,很明顯,意大利機床工業在疫情后變得更加強大,它能夠比許多競爭對手(首先是德國)更有效、更有活力地應對危機。這些結果證明了我們的能力,以及我們以創新為導向的靈活企業模式的價值。
幾年來,該行業的企業一直在‘非正常經營’的環境中工作,在這種環境中,情況的變化是一個恒定的變量。這并不容易,但我們做到了,而且今后還會繼續這樣做。為了應對今年上半年影響我們訂單收集的總體不確定性,我們的企業已經確定了一些挑戰,他們打算在未來中期集中精力,以加強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定位,創新轉化為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技術人才的可用性,服務化和國際化。
如今,制造商在創新方面面臨的真正挑戰是數字化和可持續性的結合。這意味著開發系統的能力,以確保用戶的高效流程,即合理利用資源和充足的生產時間,以及在制造過程的每個階段測量環境影響(如碳足跡)的可能性。
然而,要讓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離不開經濟和工業國家體系的支持。因此,我們要求政府確認并加強4.0過渡計劃,在我們看來,該計劃必須在結構上提供一個模塊化的稅收激勵系統,該系統可以組合和累積,并可以更大程度地獎勵那些投資于新機器的企業,從而使數字化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目前意大利企業很難找到經過培訓的技術人員在其工廠工作。事實上,全球化和數字化轉型對員工的技能要求進行了重大調整,并推動了新的專業人才的出現。
UCIMU最近進行的一項關于“行業內企業對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能的需求”的調查發現了兩個有趣的現象。一個方面,一些可以被定義為“傳統”的技術人才仍然是企業活動的核心,而且很難找到;另一方面,在未來,擁有數字化和自動化技能以及管理能力的人才是該行業企業最感興趣的。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與技術學院和ITS(高等技術學院)的年輕畢業生以及大學畢業生(不僅僅是工程專業)建立聯系。
為了減少工作崗位供需之間的不匹配,企業通常會與所在地區的技術學院簽訂合作協議,這樣技術學院本身就可以成為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苗圃。在這項活動中,他們得到了UCIMU等協會的支持,這些協會直接鼓勵學校和學術教育培訓界與企業界之間的對話。
出口是我們進入國際市場的首要方式,但它不能也不應該是唯一的方式。我們的企業意識到了這一點,并正在調整自身結構,以便更好地抓住國外需求提供的機會(甚至是尚未開發的機會),這些需求既來自傳統經濟體,如歐盟國家和美國,也來自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印度、越南和土耳其。
公司不僅利用參加國際展會的機會,還利用自己的銷售代理網絡。有的公司設有辦事處或分支機構,主要是銷售辦事處或售后服務點。另一方面,很少有企業在國外擁有生產設施,在這一點上我們仍需改進。
由于該行業企業規模中等偏小,在世界各地建立生產基地極為復雜。因此,一些企業也在通過使用可能的替代方式在多個地區開展業務。例如,在協會的推動下建立的商業網絡,特別是,UCIMU目前正在參與越南商業網絡的建立,該網絡以十多年前成功建立的ITC印度網絡為藍本,并將持續到2026年?!?/span>
Barbara Colombo總結說:“在這方面,我們要求政府當局提供更多的資源,以邀請外國買家到意大利,并盡快重新開放394基金。我們希望該基金不僅向中小型企業開放,也向中型企業(推動生產鏈發展)開放,用于國際化活動的無償低息融資,例如,在國外設立辦事處和分支機構、建立商業網絡,以及生態和數字化轉型發展項目和參加國際貿易博覽會?!?/span>